金秋时节,瓜果飘香。为充分发挥莞韶教育对口帮扶支教团大朗组团支教教师的示范、引领和辐射作用,加强“东莞-乐昌”教育精准帮扶,我们开展了莞韶教育对口帮扶支教团大朗组团“诊断送培”进校园系列活动。9月19日,在大朗组团支教团团长陈耀云、乐昌市教师发展中心黄守昭主任等人的带领下,送教到乐昌市白石镇中心学校。

东莞支教教师吴焕球给三年级同学讲授第一单元习作《猜猜他是谁》课例。吴老师的习作教学课堂设计精巧,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。一方面他以幽默诙谐的教学手法,结合课堂游戏化情境创设,有效激发三年级学生的表达兴趣,课堂氛围活泼而有序。孩子们在猜谜、描述、互评的环节中,既锻炼了观察与细节捕捉能力,又提升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。另一方面他巧妙搭建写作支架,由说到写层层递进,降低了习作难度,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表达、乐于动笔、有话可写。整节课将趣味性与实效性有机结合,充分展现了教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握与高超的课堂引导艺术。

东莞支教教师苏月娥给四年级同学讲授第二单元《夜间飞行的秘密》课例。课堂上,苏老师巧设争当“小小科学家”大情境,请出AI“科学小博士”,引导学生围绕“探究科学实验,发现科学奥秘”这一主线,以问题为导向,整理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,并借助问题,深入理解课文。恰当的提问设计,让教学目标精准落地。内容层面,苏老师以“蝙蝠的三次实验分别证明了什么?”为核心问题,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,厘清“眼睛-耳朵-嘴”的探路真相;写法层面,通过“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?”的追问,让学生体会科普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;启示层面,以“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呢?”引发思考,串联科学现象与人类创造。课堂通过“提问-讨论-演示”的闭环,让学生在梳理内容、品析写法中领悟“生物启示发明”的科学逻辑。

东莞支教教师郑志雄给三年级同学讲授《1千米有多长》课例。郑老师紧密围绕核心素养中的量感培养而展开。通过“做一做”“走一走”“想一想”等分层探究活动,让学生经历亲手测量、步数统计和想象计算,直观感知10米、100米、1000米有多长,从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,知道1千米=1000米,并且能够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。同时,结合生活实例:韶关到北京距离、港珠澳大桥简介小视频、课后小调查等,让学生认识到千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量感和应用意识。整节课气氛活跃,学生参与程度高,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双重目标。

东莞支教教师刘伟光的八年级物理示范课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》实验探索教学特点鲜明。让学生试一试动手实验,初步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开始,再通过演示实例,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: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。通过亲身体验,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传播介质印象深刻。再结合“看得见的声音”实验演示,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,通过学习声音的相关知识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留声机的工作原理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科技创新精神。学生以不同的实验和亲身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,教学效果明显。

此次送教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传授,更是一次经验分享。未来,我们支教团队将继续当好教育帮扶的桥梁,利用更多优质资源,与白石老师们携手同行,共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注入新活力,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。

来源:莞韶弦歌